鸦片战争的真正原因介绍

2023-12-14 19:03:52 来源:不太对劲
浏览量:

一百多年来,历史学家主要解释鸦片战争的原因,认为因为中国对外界关闭了大门,英国用重炮向中国敞开了大门。闭关锁国政策也成为现代中国落后的最根本原因。

但今天来看,历史学家们的解读未必准确。

经济学解释将揭示,现代中国的市场比英国更发达,而且没有绝对的闭关政策。否则,怎么会有对英国的贸易顺差呢?

因此,现在是需要对鸦片战争原因进行重新思考的时候了。

只有找出近代中国落后的真正原因,我们才能理解为什么从鸦片战争到新中国成立,尽管无数人进行了血腥的斗争,被殖民的命运却无法改变。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全面地理解为什么新中国成立70年,特别是改革开放40年,能够取得伟大的成就,今天的中国重新获得威望。

用“闭关锁国”来解释鸦片战争和近代中国的落后,是一种深受西方中心主义影响、忽视历史真相的叙事。幸运的是,西方主宰历史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了。尽可能恢复历史也是对历史的尊重。

那么,真正成因又是怎样的呢?

闭关政策的起源

“锁国”一词最早用于描述中国清朝的文学。目前,它可以追溯到汪精卫。

1906年,他在《民报》发表了一篇文章《驳革命可以召瓜分说》,其中说:

“自从从西方向东方入侵以来,我们的国家已经陷入了旋涡。没有孤立的余地,它不能独立存在。国家权力正在衰落,在人民中间分裂,在人民中间保存。它整天都处于危险之中,人们都知道。原因是满族人统治了这个国家。我们保护公民的能力很弱,我们不能没有它,而厉行锁国主义,鼓舞排外思想,见靡外侮,驯致于危亡,犹复调唆列国之冲突及其嫉妒心,使势力平均主义亦将不能维持者,实惟满洲政府,独任其咎。……”

随着本文的大量引用,“封闭国家”逐渐被广泛接受,并成为解释清朝落后的标准范式。

这里需要特别提醒的是,汪精卫对清代中国的“锁国”描写不是基于他自己的观点,而是受到了西方话语的影响。

近代中国的“锁国”状态,最初都是出自西方对中国的感受。西方以自己的立场和对错尺度看待和判断他者,割裂了中国历史上长期与外界产生的关系,把中国与世界的联系说成是一种被动的接受。

近代以来,中国一直在向西方学习,经常把西方的权利当作自己的权利,把西方的话当作自己的真理。因此,尽管汪精卫表现出“睁大眼睛看世界”的眼光,他还是落入了西方话语的陷阱。

那么,“闭关锁国”的印象到底是怎么产生的呢?

最初的源头应该是郑和下西洋之后。郑和下西洋比哥伦布下西洋早了一个世纪。有人说,如果没有明朝早期的海禁,世界历史就会被改写,东西方之间的大分流就不会发生。也许今天的中国会是一个不同的场景。

事实上,晚清的海禁政策并不是源于中国主动关闭西关,而是源于日本海盗泛滥而实施的海防政策。然而,当时试图向中国出售商品,特别是鸦片的英国商人,把清朝的禁海视为“闭关锁国”。

当马克思在1853年为《纽约每日论坛报》写《中国革命和欧洲革命》时,他也接受了这个观点。受此影响,闭关锁国成为近代中国落后的主流意识形态,被写入了历史教科书。

然而,根据现有文献,大约75%的海洋在明朝被禁止,大约25%在开海时期。然而,到了清朝,尤其是鸦片战争前,海禁期约为15%,开海期约为85%。

这一数据本身就可以打破和颠覆以往的片面观点,表明明清,尤其是清代,并不是绝对封闭的。

有人可能会说,甘龙皇帝在《敕谕英吉利国王书》中写道:“中国产品丰富,什么都有。它没有借用外国商品来通过。”也有人说“民俗和外国商人的交流会引起麻烦”。

但是,甘龙说,这不能作为与外界隔绝的证据,而是表明清朝产品丰富,自给自足。这更多地反映了甘龙的自信,尽管这种自信在今天看起来有点傲慢。

另一典型事例,就是这个时期来华并不幸沉没的瑞典著名商船“哥德堡号”。

250年后,当沉船上的大量瓷器和茶叶被频繁打捞上来时,人们对其巨大的数量和珍贵的物品惊叹不已。这表明在清朝,中国的茶叶、丝绸、瓷器、漆器和藤器出口到世界各地。同时,外国香料、染料、黄金和白银

有趣的是,在抵达广州港的外国商船中,英国的船只最多,平均占总数的70-80%。换句话说,当时英国是中国最大的贸易伙伴。

1830年,即使在英国下议院对在广州从事贸易的各国商人进行调查之后,结论仍然是:“几乎所有在场的证人都承认,在广州做生意比在世界任何其他地方都更方便和容易。”

一个事实是,是英国指责中国对外界关闭大门,也是英国用武力打破了中国的大门。

真相是什么

既然清朝没有闭关锁国,英国是中国最大的贸易伙伴,为什么要对中国动武?

“传统的‘明清闭关自守’论,今天已经过时。只有摒弃了这种陈说的束缚,才可以实实在在地来看经济全球化的历史。事实上,早在16世纪之前很久,中国就一直在亚洲东部和印度洋东部经济圈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到了16世纪,欧洲人从海路到达中国之后,以中国为中心的亚洲东部地区和以欧美为中心的世界其他地区,开始在经济上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从而掀起了真正意义上的经济全球化的大潮。”

自开始与西方直接贸易以来,中国的对外贸易一直保持顺差,直到鸦片战争。

当时,虽然中国不是世界上最富裕的国家,但它基本上是自给自足的,可以生产它所需要的生活产品。结果,中国出口了大量西方所需的茶叶和其他产品,但很少从西方进口商品,导致金银从欧洲源源不断地流入中国。

可见,清朝并非完全闭关锁国,其贸易量与宋朝明朝相比并不逊色。当然客观而言,清朝后期,王朝的肌体腐化,内乱丛生,和经历了工业革命的欧洲相比,生产力低下,综合实力处于绝对弱势地位。

由于这个问题不能通过正常的贸易手段解决,英国人首先试图通过走私鸦片来平衡贸易逆差。

然而,走私鸦片毕竟是一件冒险的事情,违背了道德和名誉。当时,英国自己的法律不允许自己或殖民地的鸦片贸易。英国人没有想到的是,鸦片走私也遭到了中国的强烈抵制,尤其是林则徐的大力禁烟运动。

因此,英国想尽一切办法找借口对中国使用武力。原因很简单,就是中英贸易长时间无法改变的顺差。

在英国武力打开中国大门后,他们增加鸦片贸易,试图通过这种罪恶的手段以最快的速度平衡贸易逆差。

但是,马克思说,中国市场的独特现象是,自1842年条约开放以来,中国对英国的茶叶和丝绸出口一直在不断增加,而英国工业产品进口总额一直停滞不前。

中国和英国之间不断增长的贸易顺差类似于俄罗斯和英国之间的贸易平衡,但后一种情况可以用俄罗斯的保护性关税政策来解释,而中国的进口税低于任何其他与英国进行贸易的国家。

这表明鸦片战争后,尽管中国的进口关税很低,但除了鸦片贸易的涌入,英国产品仍无法进入中国。

因此,用马克思的话说,习惯于吹嘘自己高尚道德的约翰牛,经常以盗版为借口向中国索取军事赔偿,以弥补其贸易逆差。

谁是自由贸易的敌人

当英国人指责中国“闭关锁国”时,他们自然而然地把自己树立成一个开放的形象,标榜自己是自由贸易的播种者,甚至认为这个角色与西方文明有着内在的联系。

自认世界第一帝国的英国,无法容忍这种逆差。

马克思说过,每当我们仔细研究英国自由贸易的本质时,我们大多数人最终都会发现它的自由是垄断的。

可以说,英国是贸易保护主义的倡导者。只能是交易的赢家,只赚不赔。只允许自己做对自己有利的事情,禁止他人保护自己的利益。否则,你将被指责为“关闭了通往外界的大门”

“清朝政府闭关锁国”,被英国人拿来当作掩饰罪恶的借口。马克思曾感慨,英国用大炮强迫中国输入名叫鸦片的麻醉剂。

很长一段时间,人们习惯于认为市场是欧洲最先发展起来的,在那里达到了最高水平。然而,目前的研究发现,中国市场在18和19世纪高度发达和灵活。在珠江三角洲和长江三角洲,桑蚕丝业具有较高的专业化水平。商人往返于谷物运输之间,行程超过1000公里。运营效率非常高,比同期的法国、英国和美国市场更有效率。

然后问题出现了。但历史证明,这种角色和关联是不成立的。

必须承认,自世界工业革命开始以来,中国经历了一次大的衰落。从那以后,中国变得贫穷落后。这是一种强盗的逻辑,天下没有这样的买卖。

然而,它仍然是同一个句子。现代中国的落后不能简单地归咎于国家的孤立。在某种程度上,这是西方对中国和罗志的虚假“指控”。

当时,中国的错误是,一方面,法院软弱无力,缺乏管理能力;另一方面,它夹杂着自我蔑视和傲慢。如果中国曾有发达的市场经济,也没闭关锁国,为什么后来没有出现工业化突破,反而逐渐沦落了?这是鸦片战争以来近代中国落后的历史之问。

更不为人所知的是,对付这种强盗,只能用更强的手段,不能因为中国有几千年的中华文明,就从“君子之道”来推断那些强盗帝国的心态。虽然野蛮不能用野蛮来对付,但必须采用另一种方法,因为只有用更强的国力才能实现解构强盗的逻辑。

黑格尔说:历史上有两件大事。马克思进一步补充说,第一次出现在悲剧中,第二次出现在喜剧中。反帝反封建是近代中国的两大历史使命,不能为了反帝,就忽略了反封建,否则就是扶清灭洋的义和团了。

因为今天的中国不再是过去的中国。

热门文章